今年是我國保障房建設大提速的一年。目前年度計劃將半,記者在多個省市采訪時卻發(fā)現(xiàn),社會資金籌措難的“困境”仍較普遍。一邊是民眾翹首企盼的“民生工程”,一邊是“躊躇不前”的社會資本,社會資金的顧慮在哪里?如何打破社會資金進入保障房建設的瓶頸?記者展開了調(diào)查。
政府“獨角戲”背后的尷尬
根據(jù)住建部公布的計劃,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所需的1.3萬億元資金中,約有8000億元將通過社會機構(gòu)和保障對象及其所在企業(yè)籌建。
我國從1998年開始探索以經(jīng)濟適用房為主的保障房建設,其間一直鼓勵社會資金介入,但社會資金一直“望而卻步”。今年是保障房建設“大提速”的一年,保障房建設“主力軍”也從經(jīng)濟適用房轉(zhuǎn)向廉租房和公租房為主。
相對于經(jīng)濟適用房而言,廉租房和公租房資金壓力較大,社會資金籌集的迫切性也更加凸顯。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了解到,全國多地的社會資金籌集并不順利,政府“唱獨角戲”的不在少數(shù)。
陜西今年需要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總投資約776億元,其中政府配套資金和補貼占180億元,將近600億元需要其他渠道籌措。但截至目前,所需資金仍主要由政府籌措。
上海市是今年保障房建設的“大戶”之一,計劃新開工建設保障房建設1500萬平方米、22萬套。相關部門雖以“難以統(tǒng)計”為由,未向記者透露社會資金籌措計劃,但對于公租房和廉租房項目,則表示幾乎全部由政府渠道籌集。
類似的“尷尬”并不是特例。華北某市國土房管系統(tǒng)一位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抱怨”說,當?shù)卦鲞^社會資金進入保障房建設可行性的調(diào)研,但由于社會資金積極性不高,只能轉(zhuǎn)而基本全由政府籌集。
一些政府官員坦言,經(jīng)適房和兩限房雖能一次收回成本,但企業(yè)和金融機構(gòu)往往“嫌棄”其利潤低;公租房和廉租房等資金沉淀量大,回籠較慢,社會資金“顧慮”更多。
談起社會資金籌措,長期研究保障房建設的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對這種政府長期“埋單”的形式深表擔憂:企業(yè)要考慮成本核算和投資風險,而地方政府有中央制定的硬任務,就只能“千方百計”將這部分資金填上。
社會資金緣何“望而卻步”?
金融界對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房建設的討論由來已久。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都早已對保障房建設“躍躍欲試”,一些金融機構(gòu)和投資機構(gòu)也都對涉足保障房建設融資表示出“興趣”。但大多處于探索和觀望階段。
專家認為,企業(yè)作為社會資金的主要載體,其參與的積極性如何,也被認為是社會資金進入保障房建設積極性的“風向標”。
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對保障房項目,開發(fā)商問得多、看得少,總體上還在觀望。”上海一中心城區(qū)房管局長告訴記者。
北京盛榮房地產(chǎn)公司是家民營企業(yè),曾于去年計劃在北京房山拿地“試水”保障房建設,然而最終卻決定放棄。企業(yè)的部門負責人馬先生的“無奈”在房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保障房利潤較低、盈利模式尚不明確、銀行貸款困難。
保障房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萬科表示,它在廣州的公租房項目“萬匯樓”運營3年仍未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王玨林認為,當前,各方一方面應當擔當起保障房建設的社會責任,一方面還需加快探索保障房盈利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
上一篇:CPI再次“破五” 樓市或迎來更嚴厲調(diào)控
下一篇:限購令下 資金轉(zhuǎn)戰(zhàn)商業(yè)地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