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的人來說,購房無疑包含了投資的含義,購什么樣的房如買什么樣的股票一樣不得不有投資觀念。
習慣了計劃經濟下福利分房的人們,對于住房的選擇標準正從原來的職位、工齡、面積限制等被動局面中走出來,按自己的意愿做選擇,客觀地、全面地考慮經濟性、適用性、舒適性這些問題。那么,用什么樣的標準來選擇自己的住房呢?
合理的面積配比
如今,成熟的購房者已經懂得,住房面積的單純擴大并不代表擁有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合理的面積配比是關鍵。即使是一室戶,如果功能面積配比通過后天裝修合理化,那么居住者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改善。輔助房間面積比包括:廚房面積占房間總面積的11%—13%,貯藏空間的面積占房間總面積的10%,衛(wèi)生間占套型面積的8%—11%。
緊湊的結構觀念
結構觀念是評價住宅優(yōu)劣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同樣面積的住宅可能會因其結構的不同而大相徑庭,不同面積標準的住宅也有類似問題。
一般情況下,起居室、臥室、衛(wèi)生間、廚房、餐廳是構成住宅結構的五項基本要素。這五種要素有其低限面積標準。小康住宅:起居及餐廳14.7平方米,主臥雙人臥11平方米,次臥或單人臥7平方米,廚房5平方米、衛(wèi)生間4平方米。有這樣一個面積標準并不意味著將它簡單相加便是一個緊湊而不失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還需進行優(yōu)化組合,其中還有布局問題,如動靜分區(qū)、使用效率等。
潛在的投資價值
擁有一套住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真正使用起來便是十年乃至幾十年。尤其隨著住房貸款制度的推行,很多人擁有住宅的居住時間相對延長。購房者應注意今后使用中有可能出現的人口變化,以及居住設施的發(fā)展。即使現在所買的房型是比較超前的,也應考慮隨著變化因素的出現,房型功能結構是否有繼續(xù)改進的余地。只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住房,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能保值而且還有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