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中,面積是直接產(chǎn)生效益的地方,開發(fā)商非常巧妙地利用一些灰色晦澀、模糊的概念打擦邊球,在這上面做足了文章。如果沒有對面積概念深入透徹的了解,很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與開發(fā)商較量。那么,就一起聽聽專家對開發(fā)商兩大陷阱和各種面積的詳細介紹吧!
陷阱一:公攤面積貓膩多
令廣大業(yè)主頭痛的還有公攤的面積。首先是搞不清什么可以算到公攤面積里,這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里面有,購房者可以自己看。關鍵是公攤的面積會有變化。
這個變化可以舉個例子。某物業(yè)管理用房約30平方米,計入公攤,入住半年后,該用房一分為二,其中一間約20平方米被物業(yè)管理公司改作商鋪。這20平方米的面積就不能再作為公攤的面積了,但開發(fā)商不會對你講。
其次,公攤是一個由多個面積組合而成的綜合面積。很多業(yè)主很想了解清楚每一塊面積的大小,而目前還沒有哪一家開發(fā)商給業(yè)主出具過這種公攤面積的組合。
對策——把合同簽好,在銷(預)售合同或補充協(xié)議中,應明確商品房銷售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及分攤的部位。同時還要注意公用建筑面積分攤原則,為整幢商品房服務的公用建筑面積,由該幢樓各套商品房分攤;為局部范圍服務的公用建筑面積,由受益的各套商品房分攤。
有的開發(fā)商會全部分攤給一期業(yè)主,這是不公平的。至于公攤面積組合的詳細資料,則目前還缺少法律保障,沒有更好的辦法。
陷阱二:放大了的“使用率”
要想搞清使用率,先要搞明白和弄懂幾個術語。
1.銷售面積:也就是建筑面積,其中既包括房屋本身的建筑面積,又包括分攤的面積。
2.套內使用面積:就是所謂的地毯面積,是指房子真正可以擺放家具、用起來的地盤大小。當然,不能鋪地毯的廚房、衛(wèi)生間也算在內,但陽臺除外。
3.套內墻體面積:算法較復雜,因為每套房屋都有和鄰居共用的墻和自家獨用的墻。共用墻墻體算一半面積,非共用墻墻體則全部計入套內墻體面積。
4.套內陽臺建筑面積:封閉陽臺全算,未封閉陽臺算一半面積。
5.套內建筑面積:即2、3、4總和。
算使用率的公式是:套內建筑面積÷銷售面積。因分子中包括了套內使用面積、墻體面積、陽臺面積,使算出的使用率較高,所以開發(fā)商給你出具的使用率都是這樣算出來的。這里很容易給消費者以誤導。
購房者往往以為,使用率是按照另一個公式測算:套內使用面積÷銷售面積。很明顯,分子中少了套內墻體面積和陽臺面積,這個公式算出來的使用率比上面的要低很多,因此很少被開發(fā)商接受。但這才是買房人真正可使用的居室面積占購買面積的比例。
如果你再裝修房子,加上保溫層在內,假設你買的是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那么按照上面兩個公式推算出來的使用率會有4%~6%的差別。
問題是開發(fā)商不會給你講清楚這兩者的區(qū)別,除非你自己去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