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人口接近一千萬,十四萬戶保障房的需求,也就是占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左右,撇除百分之十,對于已經均價上萬的商品房不覺得昂貴的人群,那末在這個城市,夾心階層的比例至少有七八成。來看看新加坡,差不多八成人住在政府組屋,而香港,四成人的住房是由公眾房屋解決。
政府官員一定會覺得委屈,因為政府如此大的投入,民眾卻依然有如此多的不滿。沒有辦法,資源供應有限,人們自然對于分配的公正透明更加的關切。在保障房覆蓋人群有限,商品房房價卻依然節(jié)節(jié)攀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依然無法解決大部分人的問題。但是如果把保障房的受惠人群擴大,意味著政府更多的投入,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都是問題。
也因為這樣,即便在當地一些哈爾濱人對于身邊的這個保障房大計爭議頗多的時候,這個城市之外的很多人卻深感羨慕,因為在他們那里,比例更低,甚至沒有,一些開工的保障房工程,正在變相成為商品房。
進入哈爾濱的群力新區(qū),會感嘆又是一種中國速度和規(guī)模,幾乎是一個新的城市拔地而起。就在這些樓房里面,按照當地官員的介紹,有各類保障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回遷房,還有馬上要推出的公租房。
在這個過于安靜,看不到行人,商店,甚至公交車的地方,我們采訪了兩戶就在我們采訪前一天搬進來的廉租房住戶,因為匆忙,有些家居擺設都是當地的社區(qū)居委會提供,在一個住戶的家里面,那張茶幾,還寫著社區(qū)的名字。
住戶的男主人,都不擅言辭,但是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在這個新家里面的一點局促以及欣喜。他們因為身體疾病一直依靠低保生活,在過去,他們依靠政府發(fā)放的租房補貼,其中一個,花五百元租住一個六平方米的房子,租約總是不長,每過三四個月,就要為尋找下一個居所而煩惱,而現在,他分配到的這個一室一廳的廉租房,每平方米三毛五分的租金,一個月他只要支付八元。
是否偏遠,對于坐車從老城區(qū)出發(fā),只花了十五分鐘到的我來說,因為沒有嘗試公共交通,所以無法去體會和確認這種說法。是否分配不公平,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找不到人愿意作為當事人面對鏡頭,同樣無法進行展現和確認。但是這是在不同的城市,人們談論起保障房的時候,最多抱怨的兩個問題。
作為一個外來者,看著這個新的社區(qū),聽著官員介紹他們的思路,會覺得大方向其實沒有問題:政府的責任,應該是負擔社會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而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則由市場解決。而保障房的用地,應該和商品房混合在一起。
這被外界看成當地政府的一個政績工程,其實如果最終能夠讓有需要的民眾受惠,那末即便背上這樣的標簽并不是問題,作為政府,政績,不就是要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嗎?但是,雖然搬入新居的人,不管是廉租房,還是已經取得了經濟適用房鑰匙,正在為新居進行裝修的民眾,他們的言語充滿了對政府的感激,也感嘆自己的好運。
就拿經濟適用房來說,目前只有三分之一抽中的機會,但是如果打開哈爾濱的一些論壇,甚至是我自己收到的哈爾濱網友私信,包括面對面遇到了一些哈爾濱民眾以及同行,抱怨的聲音很多:分配不公平,不透明,缺乏配套設施,一個老城區(qū)的居民告訴我,雖然生活在棚戶區(qū),但是要搬到如此偏遠的地方,生活更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