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某以朋友兒子的名義按揭買下一套房產,當他把清償貸款的銀行卡交出去后,卡內的錢竟然被朋友兒子支取了20萬元,導致自己無法正常還貸,曾某不知如何是好。
2008年11月,曾某找到朋友張某,稱他看好一套房產,想以其子的名義按揭貸款購得。張某與兒子商議后,雙方簽訂了一份《房屋買賣出資合同》。合同中約定,張某和其子是接受曾某委托,以張某兒子的名義代為訂立房屋買賣合同及按揭貸款合同,房款及貸款均由曾某承擔,曾某是該房產的實際所有人。該合同還約定,張某的兒子配合曾某還款賬號的正常使用,其中還款的銀行卡由曾某掌握,如發(fā)生丟失,張某的兒子應當協(xié)助辦理掛失等相關手續(xù)。合同訂立后,一切手續(xù)辦齊,房屋順利交付,曾某居住至今。
2012年5月,張某的兒子生意出現(xiàn)困境,他想到了曾某清償貸款的銀行卡。他先到銀行將該卡掛失補辦后,從卡中支取了20萬元用于公司周轉。而張某兒子的行為致使曾某無法正常還款。當曾某向張某討要銀行卡及欠款,張某卻稱,曾某假借他人的名義購買房屋,其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而當時那份《房屋買賣出資合同》是自己代兒子簽訂的,對兒子不發(fā)生任何約束力。曾某向法院提起訴訟,希望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對此案例,山西省法銘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泓認為,在簽訂合同之時,張某是征得其子同意的,而其子以事實行為向曾某證明,他依據履行合同條款,配合曾某購買房產和按揭貸款。根據《合同法》第37條之規(guī)定:“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的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的,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因此,那份《房屋買賣出資合同》對張某的兒子是發(fā)生法律約束力的。
韓泓告訴記者,在現(xiàn)行的民事法律上針對“以他人名義購買房屋的行為”沒有禁止性的強制性規(guī)定。張某兒子違反合同約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并造成了曾某的損失,應當依法承擔繼續(xù)履行合同并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在此提醒,借用他人名義購買房屋,會牽涉諸多法律風險,建議大家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