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天地購物城小區(qū)部分業(yè)主的回遷住宅房和回遷門頭房被開發(fā)商濰坊興霖置業(yè)有限公司當商品房銷售。24日,同是這個小區(qū)的業(yè)主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家的回遷房至今沒影,而且開發(fā)商一直沒落實協議簽訂問題。
房產證還在手 房子成廢墟了
徐女士告訴記者,她原來的房子就在現在的新天地購物城小區(qū)面向和平路的大門處,是個120多平米的門頭房。2005年5月底,他們接到拆遷通知,西市場片區(qū)已列入市政府舊城改造建設計劃,很快周圍也就搭起了圍擋,沒法正常營業(yè),她也就等著協商拆遷問題。
“談過一回,問我有什么要求。”徐女士說,2005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有部門的人出面協商過拆遷問題,問她有什么要求。徐女士跟家人決定要一個同等面積的回遷安置房。對方說回去反映一下。從那之后就沒再接到過協商的通知。
讓徐女士意想不到的是,在2007年12月27日晚,她和兩位鄰居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三家的房子被開發(fā)商拆成了廢墟。“還是鄰居通知的我。”徐女士說,當時她還在上班,都不知道自家房子被拆了,但并沒有人出面向他們解釋。事發(fā)之后媒體也進行了報道,在報道中建設部門表示開發(fā)商的行為違法。
“房產證還在手里,房子就沒了。”但是考慮到這里已經拆遷了,又是城市建設,她也沒想再追究,就想跟其他業(yè)主一樣,跟開發(fā)商簽個協議,到時候能回遷安置。
多了“附房”倆字 協議至今沒簽
就在徐女士拿著房產證準備跟開發(fā)商簽協議的時候,變故又發(fā)生了。
24日,記者看到徐女士所拿的房產證,房屋坐落在濰城區(qū)和平路74號,在房屋平面示意圖上,徐女士的房子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邊是90多平的主房,一邊是30多平的附房。
“就是因為多了這倆字。”徐女士說,這倆字的意思就是說這是他們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自己擴建的,但這就是當時建設時的房子,并沒有再改建。她跟鄰居的房子構造是一模一樣的,但是鄰居的房產證上并沒有“附房”倆字。鄰居的房子都是按照原面積回遷,而她的房子,開發(fā)商只同意按照90多平米進行回遷安置。
“辦證的時候不懂這個。”徐女士說,當時的房子是1985年建的,他們在1986拿到的房產證。房產證辦下來的時候,他們對“附房”并不了解,看到面積沒錯,也就沒在意,直到拆遷的時候,才發(fā)現這個問題。開發(fā)商告知他們,如果想要按原面積回遷,必須的到房管局更改房產證。
問題又來了。當徐女士拿著房產證到房管局提出修改的時候,房管局回復,只要重新實地測量一下,是可以修改的。然而,房子已經拆了。
一邊是房子拆了沒法測量,一邊是房產證不修改就白丟30多平米,徐女士犯了難。她跟家人先后多次到有關部門查檔,也被告知手里的材料已足以證明房子是一體的,但是開發(fā)商始終堅持按照90多平米回遷,雙方達不成一致,協議至今未簽。
一拖就是五年 房子仍然沒影
房子都被拆了五年了,但是哪一套是徐女士的回遷安置房她都不知道。“說的很好,但就是辦不了。”徐女士說,他們都不知道多少次的去找開發(fā)商協商這個問題,大部分時間都找不到負責人,好不容易碰上了也是一推再推往后拖,嘴上說著讓他們放心,房子肯定沒問題,但是不管怎么說,就是不給簽協議。
徐女士說,如果只是比較小的部分他們也不想跟開發(fā)商糾纏下去,但涉及的是30多平米,按照和平路勝利街路段門頭房現在的市值,30多平米價值不下百萬。她現在最希望的,就是開發(fā)商出面能夠協商解決這件事。
27日上午,記者再次聯系到新天地購物城小區(qū)門頭房業(yè)主張先生,他告訴記者,經過相關部門協調,在上周一的時候,小區(qū)門頭房業(yè)主、開發(fā)商、街辦、居委會以及安置辦曾坐下來協商此事,但是事情沒有取得有效進展。“現在,真是擔心開發(fā)商會跑了。”隨后,他們又再次反映到了相關部門,目前仍在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