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兩天,微博里憑空制造了這么個勵志故事:有位朋友剛剛工作了兩年,月薪5000卻在北京(樓盤)買下一套500萬的房子。在這兩年里,他晝夜不休勤奮工作,還報了很多業(yè)余課程充實自己擴展人脈,終于攢下兩萬塊錢,然后父母贊助他498萬,買到了房子。
這是從美國移植過來的一個段子。借以反諷表達的是,如果沒有父母慷慨襄助,年輕人僅憑自己的實力,是不可能在北京買得起房的。事實正是如此。北五環(huán)的房子已經齊刷刷奔5萬,哪怕是南五環(huán)也已過了3萬。一套房最少按300萬算,最低首付也要60萬。我們單位的寫稿大王,攢了五六年也只夠一半。
據說,現在的樓市是以剛需為主,年齡段以80后居多。幾年前有調查稱,北京首次置業(yè)的年齡平均是27歲,遠低于發(fā)達國家。拜房價上漲之賜,如今首次置業(yè)年齡應該有所增長。30歲以前在北京買房的,大都需要父母贊助,俗稱啃老。
顯然,多數年輕人嘴里都沒含金鑰匙。父母幫不到忙,自己薪水提升太慢,但丈母娘催得緊,就只好去河北買房。北京外溢的住房需求,再度將首都周邊小城市的房價托舉。
有些年輕人比較理性,10年內也沒有買房的打算。但人常常又是感性的,不怕世界殘酷,而怕世界荒唐。尤其是經不得比較。天冷衣單,你跑步御寒還以為自己意志堅強,當看到有人將貂皮大衣鋪在泥地踩著玩時,你的內心瞬間就失去了平衡。
農業(yè)銀行(60128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引用數據稱,全國空置住房達到6800萬套,總面積近60億平方米。這個數據是如此夸張,我都懶得反駁。幾年前就有人宣稱過,全國有6540萬套房空置。也有業(yè)內人士看不下去,推算說空置房約為1100萬套。
有位年輕人對這個數字頗為震驚。“有些人注定在北京永遠都買不起房。我是買不起,也認了。但我想不通的是,為什么有6000多萬套房子空著——我打斷他,沒有6000多萬套,可能是1000多萬套——好吧,就按你說的,為什么一邊是1000多萬套空著,一邊卻是大批人買不起房?”
年輕人讀過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有個例子說,資本家寧愿將牛奶倒入河中,也不愿送給窮人喝。已有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偽命題。上述發(fā)問與此相類似。如果你能面對暫時買不起房的殘酷現實,就也能面對龐大空置房與可觀無房戶的落差。
如果換一種發(fā)問方式,卻是我感興趣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房子空置?原因應該是多種多樣。有的只是偶爾住住,有的是找不到合適的租戶,有的是不在乎那些租金,有的一直是毛坯房,想等房價漲到心理價位就轉讓。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從需求上說,既然常常空置,就不是必需品。從價格上說,很少有幾種奢侈品的價格超過房子。買奢侈品,一定是有閑錢。有些朋友抗議說:我不是有閑錢,是投資懂不懂?終于接近正題了。有錢(包括借來的錢)投資買房,卻不去投資實業(yè),毫無疑問,是買房的利潤高于實業(yè)。注冊個公司,要蓋100多個公章,賠無數的笑臉,一趟趟的送禮,以后還有繳不清的稅和費,哪里比得上“買房-賣房-數錢”這么簡單干脆?
倘若想對已經沉淀在樓市里的閑余資金打主意,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在末端攔截。最典型的做法是收遺產稅。國務院參事、中央財大教授劉桓說,現在遠未到收遺產稅的時機。一種是在前端擠壓。最典型的做法是對多套住房在持有環(huán)節(jié)征稅。這個已說得太濫,不解釋。
上一篇:“以房養(yǎng)老”不代替政府養(yǎng)老 非政府推卸責任
下一篇:溫州房價連跌24個月 部分人“棄房”退出市場